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一)

浏览: 作者:他山科技 来源: 时间:2022-08-09 分类:行业资讯

智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一直以来,农业都被认为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同时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是智慧城市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产业生产效率低,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传统农业需要承受极大的自然风险。因而,全世界包括中国都在不断对传统农业进行革新,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及其他先进技术控制的高效率的智慧农业上来。接下来将分别从世界智慧农业发展和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两个方面介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变革历史。


智慧农业

世界智慧农业信息化的历程:

 

    全世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其实是很不平衡的,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世界智慧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特点是由几个农业中心起源,逐步扩展到其他周围地区,并根据地区自有的特点继续深化发展。

 

第一阶段:

 

    “圈地运动”可谓是农业革命的开端。英国大范围的圈地以及国内外的农畜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促进了轮作制的变革。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推行种叫诺福克四田轮作制(“四圃制”),以代替原先的三田或两田轮作,即实行小麦→块根作物(主要是芜菁)→大麦燕麦→牧草(三叶草及其他豆科牧草)→小麦轮作制,不仅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得到较大提高,而且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和恢复地力。接着,法国在18世纪未到19世纪初、美国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德国于19世纪30年代、俄国于1861年相继取消了封建农奴制,智慧农业开始得到发展。随着智慧农业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在各国相继开展,世界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智慧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变革。

 

    尽管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近100年间,由于经历了几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加上受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西欧各国农业出现了停滞、萎缩和衰退。但是,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又推动了世界智慧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初、中叶以来,由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新开发地区智慧农业的崛起,世界智慧农业仍保持缓慢增长的势头。另外,在一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通常存在鲜明的二元特征,即存在先进的种植场以及传统的农业生产。如,东南亚及南亚各国,以生产橡胶、茶叶、油棕、甘蔗、胡椒及香料作物为主的种植园及农场(以中小型种植园为主,大型较少)经济,与广大小农、移民垦殖农场,甚至游耕农业同时并存;在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由外资控制的以从事谷物、咖啡、甘蔗、可可等商品性生产为主的少数大农场和大庄园与小农生产同时并存;在非洲,既有以经营咖啡、可可、油棕、橡胶、丁香、剑麻为主的规模较大的种植园(在撒哈拉以南各国),也有外国人经营的以生产粮、棉、烟草等为主的小规模集约化农场,以及规模较大的粗放型牧场等现代化的商品性农牧业,但更多的是以小农为主体的粗放型自给、半自给农牧业和小商品性农业,局部地区还保留有原始采集、渔猎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巨大反差。


 数字农业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在经济高度发达并具备运用大机器装备农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取得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发生了专业化和地域分工。这种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进化,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大力挖掘生产潜力,从而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农业发展的趋势。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新开垦区农业生产专业化发展较快,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棉花、油料及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地。到20世纪初,美国形成了9个专业化农业生产地带:①东北部和滨湖区乳用畜牧业带,②中央低平原北部玉米带,③大平原中北部小麦带,④南部棉花带,⑤墨西哥湾沿岸湿润亚热带作物带,⑥西部山地放牧和灌溉农区,⑦阿巴拉契亚混合农作带,⑧太平洋沿岸北部小麦、林牧区,⑨太平洋沿岸南部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澳大利亚由于东西之间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很大,农业生产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工,自东向西依次为:集约化的种植业带,小麦一养羊带和放牧业带。东南亚各国形成了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专业化地域分工;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以棉花、 油料、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智慧农业专门化地域分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