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国国家各级领导非常关心农业信息化问题,然而,在人增、地减、水成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难度越来越大,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实现现代化智慧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智慧农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呈现着强地域性、组织分散性、时空多变性和信息封闭的特征。正是由于我国南北气候差异、东西地形各异,以及东中西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作物生产带,在不同作物生产带收获的农产品,除了供本地消费外,更多的会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流通。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绿色食品关注度的提高,如何保障绿色和安全的生产、加工和运输,如何实现高效率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都需要智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支撑,这其中面临着众多的困难。
第一,智慧农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继续拉大等基本状况。由于我国人均占有农业资源的水平低,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人均草地0.3公顷,不到世界的1/2;人均林地0.1公顷,为世界的1/8,农业资源承载的压力很大。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逐步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逐年降低。综合来看,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资源稀缺,综合利用率低且存在资源逆向流动,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小麦、大米、玉米、大豆、高梁、大麦等价格已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更严重的是,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推广缺乏硬件基础,现代化程度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每年受灾面积为1500~ 3000万公顷,进一步导致了农业丰产增收的难度加大。
第二,农业基层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以及科技生产手段仍然较为落后。据农业部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业信息员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利用不够,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服务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多数地区停留在手工劳动阶段。农村教育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在不断增加,科技人员不足且在不断流失,科技手段落后,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 80%的水平。信息化智慧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更好地接受信息化带来的信息,并将这些高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带来了农业信息化软件功能的不完善,必然是发展智慧农业信息化的瓶颈。
第三,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与国外相比还有所欠缺。目前国家重视智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但是对智慧农业信息化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不足。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测算,对农业科技每1元钱的投入,回报是9.59元。当前,加快完善基层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十分关键。要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智慧农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