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为其自身发展所进行的活动与环境的承受能力有限少间的矛盾,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同环境矛盾的产物,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失调结果。人类必须要改造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排放废弃物。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对人类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消极的限制作用。我们的目标应是把人类改造环境和环境的反作用协调起来。要实现这个目标,自20世纪以来,人们探讨和实践了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即“零增长”模式、无限增长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是“零增长”模式。“零增长”模式也称为悲观派观点。1968年,在意大利经济学家佩西的领导下,在罗马成立了“ 国际性未来研究团体”,即罗马俱乐部。该报告认为,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因而其所能提供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不能永远、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否则资源短缺、环境危机和人口爆炸将会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推向极限,从而导致地球毁灭,因此人类必须停止经济增长,即实行世界经济的“零增长”。
二是无限增长模式。无限增长模式也称为乐观派观点。这一派的观点认为,人类正处于从1800年到2000年的大转变中期,这是人类从贫困到富裕的过渡时期,这个转变只有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况且,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正在逐步代替生物圈的作用,人类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来调节空气的构成、水的净化等过去只有靠自然赐予的事物,以至于复制来自自然的任何过程和因素。科学技术可以使人类具有完全不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生命活动能力。因此,工业发展、经济增长不能也不会停滞,必须保持增长势头。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一派 观点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经济可以无限制地增长。
三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最广泛采纳的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