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倡导者,切实主动作出减排承诺,积极贡献了中国力量。我国提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战略碳”目标,这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农业的作用举足轻重。
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生的碳排放贯穿于从种养业生产、到能源和投入品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具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1、畜牧业和渔业:牲畜,在正常消化过程中产生甲烷,此类排放占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碳排放;
2、粮食生产:主要是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释放的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
3、土地利用:草原、树林转化为农作物用地或畜牧用地,每年的收割活动,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4、食品供应链:食品加工、运输、包装和零售都需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从而导致碳排放。
通过分析农业碳排放数据发现,农业碳排放以非二氧化碳为主,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近几年已出现下降趋势,趋近达峰。由于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机械能源消耗带来的排放或将成为农业碳达峰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低碳带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减排思路,具体建议为:在“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中增加碳约束指标,加快构建农业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学,积极发展农业碳市场,用好财政手段推广低碳智慧农业技术。